
第一個問題:
子宮內膜樣腺癌和卵巢黏液交界腫瘤膨脹性浸潤,都強調了間質消失,那是不是可以分別相應的應用CD10和Sma、Desmin 來標記這些融合區域的間質,若陰性或少量陽性即可以確定間質消失?
第二個問題:
取消了卵巢的高級別子宮內膜樣腺癌,那發報告時是直接報卵巢的子宮內膜樣腺癌,就不用寫高,中,低分化了對嗎?
第三個問題:
有兩小問:病人有腹水的體征,
1.有腹水并不能代表就有腹膜種植對嗎?
2.為什么伴有腹膜種植又有腹水時,腹水做液基,很多病例還是基本上看不到瘤細胞?第四個問題:
胰腺或肝臟或膽囊的黏液性囊腺瘤MCN 可見卵巢樣間質,且是診斷MCN 的必要成分,且好像只有這個卵巢外腫瘤可伴有卵巢樣間質,那有沒有可能提示胰腺的上皮跟卵巢有什么關系,或者這能不能考慮說引發MCN 這個腫瘤的干細胞既可以向上皮轉化,又可以向卵巢樣間質轉化,同理推斷,卵巢中也存在這種干細胞既可以向黏液上皮分化又可以向卵巢間質細胞分化,繼而解釋卵巢黏液腫瘤的來源?
第五個問題:
關于粘液交界腫瘤中上皮內癌范圍大于5mm診斷癌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我想問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對“范圍”這個詞該如何理解和操作,對于腺腔形成的指的是直徑嗎,那對于表面上皮無腺腔形成的該如何把握,如果鉆牛角尖的話就是關于直徑和周徑的困惑。這個理念的提出是對膨脹性浸潤的補充嗎?






1. 從2014版WHO的原文來看,P26頁針對MBT的Histology中敘述到:The cells show mild to moderate
nuclear enlargement, hyperchromasia
and sometimes pseudostratifi cat i o門,
but high-grade nuclear features are not
seen.
明確指出MBT的核必須是低級別的,高級別的核一般不會看到,而在同頁的關于MBT/APMT with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的論述中,提到displays features of MBT/APMT and in addition has foci with marked nuclear
atypia confined to the epithelium.
綜合這兩段理解,可以得到如下印象:MBT一般沒有高級別核出現,即使出現,也須是“灶狀”。
2.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何為灶狀,多大算灶狀”
在micro的世界內,我們通常以5mm作為最大觀察的最大徑線,因為這是一般顯微鏡的最低倍視野的直徑。超出這個范圍,就屬于macro的范疇了。這也就是為何2014版WHO把各種交界性腫瘤的范圍均界定為5mm。不是它一定如何精準,或經過了嚴格的科學驗證,而是它便于病理醫師的臨床應用-低倍視野作為丈量單位。
3. 同時,我的確在某些參考文獻中看到了這樣尺寸的界定,英文的一時找不到了,現附上一份中文的,供大家參考。(點擊閱讀全文可)
4. 此問題激發我們思考的還有:在理解諸如WHO之類的文獻和專著時,不要過分拘泥于文字本身,應該深刻體驗和思考文字背后的東西,打破砂鍋問到底。對不同段章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思考
5.國外的學術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WHO也僅僅是一個學術機構內部多位專家之間的綜合和妥協觀點,既不能代表所有學術研究,也不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切勿迷信。
6.綜上,之所以強調上皮內癌應該是局灶,并建議以5mm作為一個實際應用的標準,旨在提醒:”在臨床實踐中,如果你看到大面積的所謂交界性腫瘤伴上皮內癌,應該多取材,很可能該病例已經夠腺癌了!“這才是該指標提出的真正良苦用心!